本网讯(文/贾姝 图/各部门、各单位)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日博体育,日博电竞app经历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也打响了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一场战“疫”。这无硝烟的抗疫战场,考验着全校师生的团结之心、担当之勇、必胜之念。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它将这些日子里,河中医人胸有大局、肩有担当的气概与情怀镌刻永恒,也将河中医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团结奋斗、敢于斗争的精神基因凝聚成光、映照未来。
校长许二平等校领导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校领导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校领导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他们,硬核战“疫”尽显担当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抓早、抓严、抓实。自国庆节以来,在疫情防控的吃紧关头,校领导躬身入局、坚守一线,多次组织召开疫情防控会,科学研判,精准部署。校长许二平,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小平,校党委副书记李小芳,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建生,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少玉,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徐江雁、田力、张加民、苗明三等校领导与干部师生同担风雨。在龙子湖校区、东明校区、东风路校区,许二平等校领导详细查看餐厅、核酸检测、后勤保障等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就综合保障、核酸检测、楼栋管理、思政教育、关心关爱、医疗保障等召开现场办公会,看望慰问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勉励大家坚定信心、保持斗志,一鼓作气、一战到底,坚决打赢校园疫情防控攻坚战。
学校党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全面学习、深刻领悟、努力践行上下功夫,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全力以赴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学校中层干部、学工队伍、专业课教师、科研骨干、后勤服务人员迅速响应,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指南针”和“助推器”,发挥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从严从细落实防控措施,用心用情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确保学生生命健康安全。
他们,轻伤不下火线温暖可及
医学院院长李根林在为学生们分餐
病毒变异,疫情告急,校园疫情防控压力陡增,一线抗疫力量严重不足。校党委的一纸“动员令”,再次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共抗疫情的奋斗之力。
彼时,医学院院长李根林腰疾复发,正在烤电进行腰部治疗。接到通知后,他无暇顾及复发的腰伤,毅然火速赶往学院。“紧要关头,我更要与同事们、孩子们在一起”李院长坚定地说。他带领医学院疫情防控志愿队火速出现在宿舍送餐和分拣垃圾现场。他指挥若定,用平静的话语安抚在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情绪;他亲力亲为,和年轻人一起一次次抬起重达几十斤装满饭菜的周转筐,脚步不停地拾级而上。从一楼到五楼,每一个宿舍一兜馒头、六份粥、六盒菜,李院长要弯下多少次腰已经数不清楚。口罩下面,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看到他浓浓的眉毛微微凝起,腰痛在折磨着他,但是不能阻止他的脚步,只为孩子们能够早一些吃上一顿热乎饭。饭后,1100多名学生的生活垃圾需要清理运走,李院长腰间别着一打黑色的垃圾袋,又一次投入了战斗中。他抖开垃圾袋,把宿舍门前的生活垃圾一袋一袋地收集进去,平均每四五个宿舍收集满一个大垃圾袋,然后再提起这些沉重的垃圾袋集中放置在楼层转角处。一层楼收集下来,李院长已经累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是他不顾旁人的劝阻,执意参加了全部楼层的垃圾收集和转运工作。五楼楼层最高,垃圾转运非常困难,他硬是坚持一袋一袋地将垃圾徒手转运到楼下。当最后一袋垃圾成功转运到一楼垃圾中转站的时候,已是午夜时分,李院长的前额和衣领都被汗水浸透了。当大家劝他坐下来休息时,他喘着粗气说:“没关系,不用管我,大家都一样辛苦。”
“李院长年后就退休了,是学院的老大哥,有严重的腰部疾病,不能久站,但是他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上下楼梯,一天下来,衣服汗湿几遍,学院其他领导以及老师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轻轻地摆摆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李院长的带领下,志愿者老师们同心协力,紧紧拧成一股绳,相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指日可待!”提起李院长,学院老师动容地说出这段话。
管理学院院长张丽青工作现场
11月10日,管理学院党政领导和教师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与安排下,迅速投入到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院长张丽青作为学院疫情防控保障突击队中的主力,在第一时间进驻学校,坚守在学校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用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的精神。
自11月10日驻校以来的10天中,张院长始终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此时的她不再只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层领导干部,而是穿上“大白”变为战士,承担着分餐员、送餐员、垃圾清运员的工作。虽已年近花甲,但是她为了早点让学生吃到热乎饭菜,拉着板车来回穿梭于走廊之中;为了保持环境整洁,筑牢“卫生防线”,双手提着几大包生活垃圾行走在楼道间,看着她满脸的汗水,湿透的衣服,让人又敬重又心疼。
10天,每天24小时的值守,张院长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始终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温暖了学生,传递了力量,彰显了优秀党员干部的先锋本色!
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辅导员梅永震老师带伤工作
辅导员梅永震腿受外伤,他缠起绷带,自九月底就一直住在办公室,负责数据收集、核酸检测情况统计、流调等工作。梅老师的妻子是医护人员,也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家里只有梅老师的妈妈独自照顾十个月大的小孙子。“这段时间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关键时期,我要陪伴他们。”他带病坚守校园抗疫一线的想法就是这样简单。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学习和生活情况是梅老师最牵挂的事情。第一时间传达学校防疫工作安排,第一时间报送学生健康情况等相关数据,第一时间阻隔谣言信息……怕错过每一条消息,手机屏幕一亮就会立刻查收信息,这是他近期工作的“新常态”。
辅导员胡春月的双胞胎孩子们今年6岁了,因为在校园值守,她一直没有回家,都是爸爸在家照顾孩子们。每次视频通话,孩子们都会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而胡老师的回答永远都是:“一个星期之后”。在得到妈妈重复的回答后,孩子们总是失望地跑开,不理睬妈妈。面对自己的孩子们,她一脸愧疚,但是为了学校里的孩子们,她放弃了自己的“小家”,毅然选择后者。“作为学工老师,当学生有困难、有需求时,我们理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学生们在一起,为他们排忧解难,听到同学们暖心的话语,看到同学们明媚的笑脸,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整日的奔波与疲惫,使驻守5号楼的辅导员车奇涛患上偏头疼。家人得知后,十分担心,几次劝他去医院看一下。但他为了工作,硬是忍了下来,忙着为学生运发中药、泡面、牛奶等物资。车老师的爱人是一名教师,校园静默期间,她在家上网课,由奶奶一人带孩子、做饭,十分辛苦。车老师说:“家人十分支持我的工作,这个时候,学生需要我,我必须留在校园。”一位学生身体不适,因疫情防控期间,就医十分不便,而车老师的家人未在封控区,相对自由,他便让家人去医院买药,在经过消杀后,送到校门口。望着学生感激的目光,车老师说:“能为学校疫情防控作贡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他们,主动请缨尽显师者本色
工作中的栗俞程教授(中)
10月13日下午是学校启动封闭管理的第一天,仲景方药重点实验室作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既要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还要保证众多在校研究生的自身安全和课题进度,这就需要有老师能够留校。学校“仲景骨干学者”栗俞程教授主动请缨要求留校。他说,“我是实验室副主任,这个责任理应由我来承担,平时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我负责的,我留下来最合适。”就这样,办公室变成了栗俞程教授临时的“家”。
这一坚守就是一个多月。栗俞程教授除了每天要严格检查学生到实验室的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生活状况和饮食情况,要求大家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规定外,每周一还要组织召开实验室周汇报,检查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和课题进度。在疫情防控升级后,学生无法到实验室,栗教授及时通过电话或线上会议对学生进行指导,倾听学生心声,安抚大家做好防护工作,指导大家在宿舍进行有规划的生活学习,保持身心健康,减少疫情防控压力为大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队伍为学生送餐。栗教授没有犹豫,立刻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队伍,与中医药科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化身“送餐大白”,负责研究生9号楼的送餐任务。一日三餐,每餐数吨饭饭菜,都需要老师们多次往返用手抬到4、5、6层,这对体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有时,除了送餐,还有为同学们运送中药、水果、牛奶等物品。每次送餐结束,栗教授都是浑身酸痛,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也留下深深的口罩印,但他从来不提苦累,不讲条件,依然坚守岗位。送完一日三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实验室常常都10点多了,但栗教授的科研工作才刚刚开始,督促学生学习、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审阅研二学生的开题报告、修改研三学生的论文、备课做课件、写课题标书等等,不知不觉,结束这些经常已是凌晨两三点,简单休息上三四个小时,6点多又起床为学生们准备送餐。就这样,栗教授送餐加科教的充实生活坚持了一周多,当看到学生们写给老师们心声独白时,疲惫的身上顿时又充满了干劲。
谢忠礼教授坚守在隔离酒店
“看到这群学生就彷佛看到自己的孩子,我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孩子们吃好睡好。”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温病学教研室主任谢忠礼教授如是说。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尽显一位教师的情怀与担当。
11月12日,肩负繁重教学任务的他,在得知12号楼部分学生要转移至隔离酒店却人手紧缺时,主动要求与学院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共赴隔离酒店工作。当日,谢教授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学生入住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分配房间、搬运分发防疫物资以及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微信群。晚上8点30分,他转运第一批学生至隔离酒店,通过交错下车方式分批次有秩序的组织学生们进入隔离房间。当完成600名学生转运工作,并做好个人信息统计时已是次日凌晨3点30分。
“由于学生多,人手少,又是到新的环境,我们经验不足,学生也不适应,我们凌晨4点收拾完才躺下,不到两个小时又要起来继续处理后续工作。”谢教授声音充满疲惫。“看到学生们能安全入住,生活能够得到保障,我们不睡觉都值。”一谈及学生,他的声音洪亮,彷佛从心底升起无尽的力量。
除了日常的组织核酸检测、统计调度配餐、物资保障、酒店协调、校内部门对接协调、学生健康保障、心理疏导、监控巡查等工作外,谢教授和同事们还要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状况。一名学生因入住房间没有窗户,心情十分压抑,在和老师电话沟通时啜泣不止,这让谢教授十分揪心。他主动和这名学生沟通交流并进行心理疏导,将自己的房间腾挪出来,让学生搬了进去,自己却住进了潮湿阴冷又密闭的酒店仓库。
刘继刚教授在送餐现场
严重的体力透支,让身体素质一直较好的刘继刚教授血压升高,领导和同事们劝他歇一歇,他说“我们两人包干两层楼为孩子们送饭,学院领导和同事们都在忙碌,特别是学院领导,强忍着腰伤爬楼梯,因为餐箱实在太重,一趟下来,腿直打哆嗦、腰更是直不起来,没有人叫苦退缩,我岂能下‘战场’。”就这样,他们这些“送餐员”,悄悄地克服着各自的困难,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楼宇之间。作为男教师,一趟送餐下来,手还是被100多斤的餐箱勒出了深深的红印,整个胳膊都在发抖,已然吃不消,而在送餐队伍中的女教师,也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一天下来,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爬楼梯,大家的衣服全部被汗水湿透,需要换洗两套衣服。在与时间赛跑的“送餐路”上,大家早已忘却性别、忘记身份,只为一个目的:“让被封闭在宿舍的孩子们吃热饭、吃好饭”。作为活跃在学校教学科研一线的仲景骨干学者,刘教授肩负着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上新高的重任。随着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校园防疫一线队伍,刘教授的办公时间由原来的每天一个小时增加到了四个小时。“我已经做好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项目的组织论证准备以及经验的分享,下一步工作就是在线上与大家研讨分享。”“感谢学校、学院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做的事情很普通,谁在校园谁都会去做,所有人都在昼夜工作,奋斗不息,只为了学生安全、学校安全,在送餐队伍中,我只是普通一员……”刘教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师们的心声。
他们,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之地
后勤职工正在配置标准餐
后勤保洁人员对宿舍公共区域进行消杀
11月10日凌晨,新一轮疫情突发,校园实施静默管理,后勤服务中心面临新一轮考验。中心党总支立即紧急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第一时间在杏苑餐厅南广场召开班子会,针对静默管理期间的供配餐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谋划和部署,同时成立后勤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负责协调全校近1.7万名学生送餐事宜。针对疫情形势,后勤服务中心实施分类管理,要求宿舍管理科严格按照消杀作业程序,对有异常结果的宿舍楼每小时进行一次消杀,其它宿舍楼一天消杀四次,卫生间一小时一次并认真做好记录,将消杀工作做到细之又细,确保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宿舍楼封闭管理期间,学生们无法出宿舍,为保证宿舍内环境干净安全、楼内垃圾及时清理,宿舍管理科的各位保洁人员不间断巡视清理楼内垃圾,并逐个进行消杀、清运。为避免学校内部交叉感染,学校对于有异常结果的楼层学生及密切接触的学生进行转运集中隔离。疫情期间,宿舍管理科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也被学生和院系老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通过微信、写信等方式表达谢意。
保卫处人员忙碌至凌晨
自10月12日接到封闭管理通知以来,武装部保卫处全体干部职工保持全员在岗,中层领导干部带班。按照工作安排,大家分班分岗去到学校各个区域参与疫情防控执勤工作,对于封闭在东明校区和城北路家属院附近的职工更是主动要求参与到东明校区和城北路家属院防疫执勤工作中来。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涉及到家属院,且各家属院均有校外人员居住,人员身份复杂,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难度。保卫处职工在执勤期间克服困难,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对于实行居家隔离的人员不管白天黑夜,在得到通知后都第一时间前往进行登记、张贴标识,每天陪同核酸检测人员上门检测,晚上组织人员对两个校区和家属院进行巡逻,配合社区做好转运,在校门口组织对外来物资进行消杀转运,尽一切努力将疫情阻挡在大门以外。
风云变换,不改人间正道,沧海横流,更当破浪前行。艰难时刻,正是这些挺身而出的老师们放下了个人的小欢喜,以平凡之躯,用非凡之力,书写了学校疫情防控的“大文章”,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在携手而行、并肩作战,他们的精神将激励全体师生永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初心,为学校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赵会杰;审核 刘金厂)